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苏州,这半年做得怎么样?
12月1日,在《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半年新闻通报会上,记者获悉,苏州围绕组织领导、体制建设、设施建设、宣教引导等方面有序推动工作开展,取得初步成效。在住建部2020年上半年评价中,苏州垃圾分类工作被列为46个重点城市第一档。
“三定一督”小区覆盖率超八成
截至11月29日,苏州共推进“三定一督”小区4113个,覆盖率达87.4%,已超额完成年度既定任务。在“三定一督”小区中,厨余垃圾分出率平均已达29.7%,成效好的小区甚至达到了40%。
当前,全市日收运处置厨余(餐厨)垃圾3730.6吨、有害垃圾4吨、可回收物600.3吨,其他垃圾14377.3吨。11月份其他垃圾量同比下降3.32%,“三增一减”趋势初步呈现。
动真格!半年开出13922张罚单
垃圾乱投放、设施没配好、收运混着来,都得罚。截至11月29日,苏州全市共出动执法力量172176人次,对拒不改正的开出了13922张罚单,处罚金额超过128.7万元。
通报会上,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公布了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半年“执法清单”,并发布了一批实现“零”突破的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的处罚原因涉及垃圾投放、垃圾分类、垃圾运输、垃圾处理各个过程;当事人包括建筑施工工地、垃圾运输单位、物业公司、餐饮店、超市等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6月1日条例施行以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联合各区城管执法部门重点对单位、公共机构和实施“三定一督”的居民小区开展了行政执法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条例的行为,属地城管部门对相关单位开具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按照条例的规定限期整改。
市专班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6月1日以来共联合检查236家单位、公共机构和实施“三定一督”的居民小区,发现问题175起,交区级工作专班处置。
苏州市城管局副局长阎鸿泰表示,此次集中发布垃圾分类工作半年度典型案例,具有良好的法治宣传效果及执法指导效果,对于有效推动建筑行业、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有积极意义,也为后续同类案件的办理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参考。
公共机构“绿色先行”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施行以来,全市公共机构均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优等生”队列已构建起来。
“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根据《2020年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要求,市级19家单位具有垃圾分类行业管理职能,截止目前均出台了相关行业标准、措施并组织实施。
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推动机关单位分类实施、构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推动源头减量工作开展等方面形成了良好效应。
其中,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等部门通过行业指导,有效推动苏州大型商场、超市、星级旅馆开展分类工作,当前设施布设均已到位。
《关于苏州市旅馆业垃圾减量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发布,推动旅馆业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
期间,苏州市文广旅局组织全市星级酒店带头学习,并组织了星级酒店间互相检查,互相监督落实,以互查促进自查,以监督提升质效。通过检查的情况来看,全市星级酒店全部落实到位。
6月以来,苏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5次,开展暗访督查900余次,制发整改通知单65份。
当前,市级党政机关均按要求配备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同时组织人员参加垃圾分类在线教育及线上考试。
截止目前,参与线上考试的党政机关人员4.3万人,参与率95%;办公室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已从二季度的53%上升至80%。
垃圾分类收运坚持“四不同”
苏州坚持垃圾分类收运“四不同”(不同人员、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原则,健全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并重点推动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收运队伍建设,全面架牢垃圾分类前后衔接工作链。截止11月底,全市已配置收运车辆6556辆。
此外,《条例》实施以来,苏州持续完善“易丢丢”等互联网+垃圾分类平台应用,各地不断加强对上门收运队伍的培育提升,当前共建立队伍15支。
截止11月底“易丢丢”平台预约单量达8519单,交易单量达6631件,收集可回收物约110吨。
垃圾源头分类的同时,终端处置设施同时加速建设。
苏州聚焦焚烧发电、厨余(餐厨)、建筑(装修)三大终端处置设施建设,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全量处置。
其中,焚烧处置方面,七子山提标改造第二阶段2250吨/日项目完成主体工程80%;太仓市2250吨/日项目开工建设;吴江区1500吨/日项目开工建设,桩基工程完工,主厂房土建中。
古城区构建起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目前,苏州市古城区内建立了元和、白洋湾、狮山三大综合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并围绕分拣中心进行回收网点布局,依托三位一体的回收模式,形成了以苏州市古城区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基本雏形。
在姑苏区环卫中转站设置专业收集点,升级改造一批网点基础设施,培训一批回收人员,实现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两套体系的深度融合,发挥网络体系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今年下半年,以彩香新村智能回收亭、苏州大学智能回收箱试点成果为基础,新建并投入使用智能回收网点49个、固定回收网点2个,增长率达45%,形成了一批新标杆、新业态,为明年社区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的大规模推广打下基础。截至10月底,苏再投共投入专用运营车辆共94辆,建成运营网点105个。
962030呼叫调度中心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完成了苏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慧系统的验收,通过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IT技术,深化962030综合在线管理平台功能,实现投、收、运、处作业全流程管控,量化考核指标,提升体系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效率。
随着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工作的不断深入,962030与环卫“易丢丢”平台对接也得到了有效推动,在姑苏区实现线上预约回收业务的互认互通。
截止到10月底,实现流动回收10966吨,通过流动回收、互联网+线上回收、定时定点回收模式,进一步弥补了固定网点回收覆盖能力不足的短板。
信息化管理模式亟待形成
半年攻坚,垃圾分类推进的“苏州经验”形成。与此同时,在居民小区建设、公共机构先行、分类收运和终端处置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区域间推进进度差距大,部分区域“先覆盖,后提升”;大都存在非投放时间段乱丢垃圾现象,一些小区督导员缺位易位。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收运、弄虚作假情况仍然存在。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全链化管理、逐级化监管、数据化考核、科学化决策’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实现对苏州垃圾分类信息化系统数据资源的集中整合汇聚。”
苏州市城管局副局长陆继军表示,接下来,苏州将树牢“以点带面、全域推动”思维,全面推动以街道、镇为单位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
通过进一步加大暗访考核、开展联合执法、分析投诉案例等措施,以考核评比为指挥棒,进一步提升小区分类质量。开展交流学习,加大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精细管理水平,确保前期推得动、设施建得成、成效稳得住。
来源:交汇点
作者:顾婷
上一篇: 徐州:垃圾分类 我是党员我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