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容环卫管理责任制即“门前三包”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是发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形同虚设,一些商业繁华的路段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截至6月底,常州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在城区部分道路试运行大数据分析显示,系统发现各类市容环境问题1200余个,商家自处置率突破了80%,商家履责意识大大增强,实现了从“不扫门前雪”到“自扫门前雪”的转变,问题发现量下降一半,市容市貌显著提升。借助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采取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市容环卫管理责任制在常州真正落地。
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试点道路龙虎大街
市容管理装上了“智慧眼”,发现问题快速准确。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依托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按照“平台+应用”的理念开发,202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通过智能视频技术自动识别、发现、报警店外经营、乱堆乱放、暴露垃圾等八类城市管理顽疾。摄像头代替城管队员巡查,发生的问题可在几分钟之内被识别,以短信方式推送给商家整改,并及时反馈处置结果。目前已接入11条道路43摄像头,参与商户708家。
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系统自动识别和流转功能
城市治理拥有了“智慧脑”,管理决策科学高效。依托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汇集交互及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与GIS的结合,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系统开发了数据看板和数据分析模块。数据看板模块汇聚了系统部署的道路、接入的摄像头、参与的商家数量、发现问题数量和处置率等基础数据,可以清晰全面掌握管理情况。数据分析模块包括高发问题分析、首次违规点分析、重复违规趋势分析、商家多维分析、运行统计分析等,管理者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辅助管理决策。例如管理人员利用首次违规分析结果,可采取上门温馨告知等事先预防措施,不断增强商家自觉意识;根据高发问题、重复违规分析结果,结合系统中巡查管理模块,可合理安排巡查力量,制定个性化巡查方案,实现“定人、定时、定点、定向”四定重点盯防,避免了以往固定路线巡查带来的“人在往前走,问题身后现”,有效提高市容环卫责任制管理效率,从而真正做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系统数据看板和数据分析模块
近年来,常州市城管局围绕城市管理信息化共建共享的要求,开展了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的探索实践。2019年12月,常州市成为住建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第一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参与平台建设指南和技术标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测评指标的编制。2020年,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平台由驾驶舱、数据舱、工具舱、试验舱四部分组成。建成多级联动、综合评价、市容环卫责任制管理、敞开式公园标准化管理、舆情、城市综合体检评价等多个业务系统;开发了数据自采集、流程设计、GIS地图、信息填报、问卷调查等工具;初步开发了城管云脑能力,实现了城市管理全业务运行、全过程监管、全数据共享。
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二期将于2021年底建成。平台二期着力打造城管云脑,建设四个中心。一是建设城市感知--智能传感中心。汇聚城市管理领域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对城市触角的全面掌握和监控;二是建设城市家具--政企监管中心。对接共享单车、井盖、环卫作业等城市管理相关企业运营管理数据,结合在城市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大数据分析,优化监管决策,提升企业运行和服务水平,实现政企双赢;三是建设城市客厅--公众参与中心。充分利用舆情系统、城调数据、第三方公众参与平台-路见系统等手段,吸收各类民情民意,强化与公众的交互能力,分析舆情动态变化趋势,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处置;四是建设城市大脑--分析评价中心。开展城市体检、乡镇体检,对城市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通过建设四个中心,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一网通管”。
常州市城管局 朱晓霞 周娟
上一篇: 童心同行!扬中垃圾分类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