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25 8620 3351
市容环卫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容环卫
从“不扫门前雪”到“自扫门前雪” 常州市容环卫管理责任制真正落地
发布时间:2021-07-13

   市容环卫管理责任制即“门前三包”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是发动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形同虚设,一些商业繁华的路段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截至6月底,常州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在城区部分道路试运行大数据分析显示,系统发现各类市容环境问题1200余个,商家自处置率突破了80%,商家履责意识大大增强,实现了从“不扫门前雪”到“自扫门前雪”的转变,问题发现量下降一半,市容市貌显著提升。借助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采取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市容环卫管理责任制在常州真正落地。


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试点道路龙虎大街

   市容管理装上了“智慧眼”,发现问题快速准确。市容环卫责任制系统依托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按照“平台+应用”的理念开发,202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通过智能视频技术自动识别、发现、报警店外经营、乱堆乱放、暴露垃圾等八类城市管理顽疾。摄像头代替城管队员巡查,发生的问题可在几分钟之内被识别,以短信方式推送给商家整改,并及时反馈处置结果。目前已接入11条道路43摄像头,参与商户708家。

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系统自动识别和流转功能

   城市治理拥有了“智慧脑”,管理决策科学高效。依托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汇集交互及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与GIS的结合,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系统开发了数据看板和数据分析模块。数据看板模块汇聚了系统部署的道路、接入的摄像头、参与的商家数量、发现问题数量和处置率等基础数据,可以清晰全面掌握管理情况。数据分析模块包括高发问题分析、首次违规点分析、重复违规趋势分析、商家多维分析、运行统计分析等,管理者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辅助管理决策。例如管理人员利用首次违规分析结果,可采取上门温馨告知等事先预防措施,不断增强商家自觉意识;根据高发问题、重复违规分析结果,结合系统中巡查管理模块,可合理安排巡查力量,制定个性化巡查方案,实现“定人、定时、定点、定向”四定重点盯防,避免了以往固定路线巡查带来的“人在往前走,问题身后现”,有效提高市容环卫责任制管理效率,从而真正做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系统数据看板和数据分析模块

   市容系统建设于“智慧底座”,应用推广迅速覆盖。基于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的理念和应用底层的共性服务能力,市容环卫责任制信息系统在全市可迅速推广应用。打破了以往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发周期长,重复投资大的局限,辖市区、乡镇街道只需投入资金进行视频硬件建设或租用,通过接入即可获取相应的视频识别能力,且可根据各自特点进行个性化流程配置,经测算,与自行建设平台系统相比,可节约资金达60%-80%。目前7个已接入街道外,另有1个街道已开工建设,6个街道处于方案设计中,7个街道正在前期调研。

   近年来,常州市城管局围绕城市管理信息化共建共享的要求,开展了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的探索实践。201912月,常州市成为住建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第一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参与平台建设指南和技术标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测评指标的编制。2020年,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期建成,平台由驾驶舱、数据舱、工具舱、试验舱四部分组成。建成多级联动、综合评价、市容环卫责任制管理、敞开式公园标准化管理、舆情、城市综合体检评价等多个业务系统;开发了数据自采集、流程设计、GIS地图、信息填报、问卷调查等工具;初步开发了城管云脑能力,实现了城市管理全业务运行、全过程监管、全数据共享。


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常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二期将于2021年底建成。平台二期着力打造城管云脑,建设四个中心。一是建设城市感知--智能传感中心汇聚城市管理领域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对城市触角的全面掌握和监控;二是建设城市家具--政企监管中心对接共享单车、井盖、环卫作业等城市管理相关企业运营管理数据,结合在城市管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大数据分析,优化监管决策,提升企业运行和服务水平,实现政企双赢;三是建设城市客厅--公众参与中心。充分利用舆情系统、城调数据、第三方公众参与平台-路见系统等手段,吸收各类民情民意,强化与公众的交互能力,分析舆情动态变化趋势,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处置;四是建设城市大脑--分析评价中心。开展城市体检、乡镇体检,对城市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通过建设四个中心,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一网通管”。

常州市城管局 朱晓霞 周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