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江北做核酸吧,那边出报告快。”
“江北的黄码转码速度很快。”
“江北新区果然不一样。”
全员核酸检测,18小时完成九成;十多万人的核酸检测采样名单核实,四五个小时完成。一个成立6年的新区,在突发大考前,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资源向社区倾斜 零距离服务百姓
8月27日上午,网格员胡美仁又来到杨庄西村2号院,为周家两位老人带来两包口罩。这一个多月来,胡美仁来过三次了,通知老人做核酸检测采样,带人上门做核酸。这对八旬老夫妻无儿无女,住在3楼。临走,胡美仁又把老人家的垃圾带走。
胡美仁是江北新区大厂街道新庄社区网格员。她负责社区的五号网格,即杨庄西村12幢楼,共490户,1700多人。她的任务就是跑网格,上楼栋,进居民家。谁家老人生病,哪户人家几口人,哪个角落有垃圾,胡美仁基本有个数。
疫情期间,江北新区做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后两轮要求做到“应检尽检”。白天,胡美仁在核酸检测采样点配合医护人员做登记;晚上她就对着登记表,回忆白天看到的居民,再电话核实,一个晚上就能把五号网格的所有家庭成员的核酸检测情况摸个一清二楚,真正做到居住在五号网格的人员“应检尽检”。
看似简单的活,要做到位,很不容易。胡美仁打出去的电话,一打一个准。为什么?因为她平常就“泡”在网格中,虽然职住分离普遍,房产买卖频繁,但胡美仁跑得勤,绝大多数人员情况她都掌握。
很多社区网格员承担大量对接政府部门的事务,没有时间跑网格。而江北新区的网格员中超过一半是专门跑网格,不承担政务事务。新庄社区书记胡文峰介绍,社区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网格一名网格员,同时社区还有4名专职政务社工,社工的职责就是为居民代办人社、民政等事项。不仅如此,每个社区还有4名综合执法大队巡逻员。道路保畅通、商户店家的“门前三包”落实、小摊贩有序、安全隐患排查……社区的执法大队巡逻员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社区治理职能。
胡文峰说,综合执法大队巡逻员在社区巡逻,一旦网格员发现问题,巡逻员比110更快赶到现场。疫情期间,巡逻员负责核酸检测采样点的秩序维护、现场管理。
大厂街道党工委书记茅俊海介绍,基层社会治理关键是要把资源、权限深入到社区。大厂街道有24个社区,划分为6大网格组团,每个组团有一个综合执法工作组,每组20个人。茅俊海说,人员下沉到社区,关键是把社区的事情解决。
每个网格组分为网格服务组和网格执法组,确保事情能第一时间发现,最快时间处理。网格员、社工以及环境绿化、园林、水务、电力等服务人员列入网格服务组;综合执法大队巡逻员、综合执法大队网格组成员属于网格执法组。社区拥有服务和执法两股力量,治理能力得到夯实。
大厂街道运营中心负责所有事务指挥调度,上报事件分为三个层级:网格员不能解决的事项,工单会流转到网格组团,网格组成员根据工单分类及各自职责分工主动接单处置;5分钟内没有组员接单,工单会自动流转至网格组长,由网格组长来研判并协调网格组团力量处置;超出了网格组处置能力之外的问题,由网格组长再流转上报网格长(社区书记)。
大厂街道有27万人口、24个社区,大厂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高,人员下沉和工单处置流程改革实施以来,80%的网格事项能够在社区解决。
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介绍,江北新区实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双轮驱动”发展战略。2019年全面推行街道体制改革,将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
新区7个街道成立“大工委”、79个社区成立“大党委”,整个江北新区被划分成992个网格,原有社工和各类协理员都下沉到网格。在江北新区,失业证办理、养老金申请等十余个民生事项都可由网格员上门代办、上门送证。
街道全部实施“6+1+3”架构,即6个街道机关部门、1个街道综合执法大队、3个办事中心。部门变大、人员变少,原先街道班子成员从分管部门领导变为新机构部门负责人,管理层级减少一层。
与此配套的是“一张执法清单”,新区梳理出300项行政处罚事项委托给街道。综合执法深入到网格组团,深耕基层社会治理“责任田”。
调动社会力量 织密治理网格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基础不仅来自于体制内下沉到基层的力量,更来自于广大居民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南京市江北新区普遍发展楼栋长志愿者,调动居民自治,让居民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8月28日晚上7点半,穿着红马甲的毛顺琴正在宁港二村查检进村居民苏康码,同时提醒大家戴好口罩。另一位志愿者则为进入人员测量体温。碰上不认识的人,还要问一句,从哪来的,去哪家。登记过后,再和居民电话核实。
毛顺琴当天是从下午两点开始在卡点站岗,工作6小时,很快有志愿者来换班。她是码头街西巷的楼栋长。但那一片其实没有高楼,都是棚户区,即将拆迁。毛顺琴所在的社区是江北新区泰山街道浦东新苑社区,社区书记路清华介绍,社区位于老浦口,除了一个小区有物业管理,其它都是无物管的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总共3500余户,9000多人。
疫情期间,大量事务向社区涌来。一轮接一轮核酸检测采样、人员核查、疫苗接种,密接次密接以及机场人员排查,居家隔离人员服务……人少事多怎么办?毛顺琴说,除了临时下沉的党员干部,社区平常建立的楼栋长志愿者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浦东新苑有楼栋长30多人,4所学校还有30多名老师志愿者。前者负责卡点值勤,后者在三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中,功不可没。
长芦街道在各个村(社区)建立“十户联防”机制,左邻右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发动群众的力量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在这里,相邻相近的10户居民成组联防,选出一位户长,逐户登记姓名、人口数等信息,充分发挥乡邻之间人员熟、情况清、动态明的特点,将社会治理及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一杆子通到底。
“不要让儿女来了,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放心,疫情过了,有大把的时间尽孝心。我们都再忍忍,不给别人添麻烦。”前不久,听说有户居民的子女要进村探望,滨江村徐云组生产组长陈先和立马登门做工作。
干了20多年的生产组长,陈先和对家家户户的情况如数家珍,谁家儿子在外读书,谁家姑娘嫁到了哪里……他都清楚。“农村就这样,大多沾亲带故,平日里走动也多,商量个事很方便。”陈先和笑言。
徐云组有50几户人家,陈先和选了几位年轻人做起“十户联防”的户长,“年轻人登记信息清楚,智能设备玩得好,给居民服务方便。”户长“上任”,他一一嘱咐:“如果发现情况,你们不好意思开口,就告诉我,我来处理。”
网格加网络 精准施策减少“高负荷”
“您是否居住在江北新区?您是否参加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新区为尚未参加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的居民朋友设置了补检点,8月4日前均可采样……”8月1日晚9点33分,家住江北新区顶山街道的张女士接到了号码为025-88029451、标记为“江北新区疾控中心智能外呼”的电话。
“全市采样点那么多,新区怎么这么快知道我漏检了?”张女士的疑问在大数据里有答案。
在南京市开展第三次全员核酸采样后,江北新区共获取16.3万条苏康码登记在新区、但未参加第三轮采样的人口数据。按照以往,这16.3万条信息,要由社区工作人员一个个打电话,甚至上门排查,基层“跑断腿”,数据还未必精准。
江北新区科技创新局牵头,组织新区大数据管理中心对16.3万条数据开始了分析比对和精准清洗。依托新区人口大数据库和网格员长期进行的动态更新的基础数据,江北新区补缺了近10万人的准确信息,重新更新了人口地址并补充家庭属性,将其中2.4万条0-7岁、3.4万条7-18岁的人口信息匹配至家庭住户。人口管理、家庭管理“双管齐下”,数据直接缩减至14万条,精简后的数据与社区网格、楼栋精准挂钩。
包括张女士在内的14万人收到了一对一电话回访,但这些电话的拨打者并非网格员或社区工作人员,而是AI智能外呼。江北新区通过5000路的高并发呼叫,四五个小时就完成了全部呼叫提醒任务,呼叫接通率达到85%。对剩余呼叫未接通或数据不全的2万余人,再通过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派发至网格做进一步核实。
直接节省75%以上的人工工作量!
大数据加上区块链技术,公共场所进出只需扫码,在某个地方,某个时段,相关群体,都在大数据掌控中,为常态化防疫提供流调精准信息。
在江北新区网格数字化治理平台上,视频联网平台汇聚了3900多路视频点位数据,用于隔离点、核酸采样点现场管理和指挥调度。
网格数字化治理平台覆盖了新区15个部局、7个街道、79个社区、1017个网格,横向打通数字城管、综合执法、社会治理、民政关爱人群、12345政务热线等多个业务条口系统数据,并结合网格员“数字网格”动态采集和更新网格内信息,汇总形成区街两级“基层数字治理一张图”,初步构建完成新区多部门协同治理信息化平台基础框架。
人员进网数据连通,社会治理现代化,江北新区正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