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25 8620 3351
垃圾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垃圾分类
经验分享|多措并举,做好校园垃圾分类工作!
发布时间:2021-10-21

引言: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上海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20211-8月,全市高校100%达到了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与2019年相比,相关评分有大幅上升。沪上高校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志愿服务等,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的垃圾分类实效和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双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每天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其数量远远高于可再生资源。由于排出量相对较大,成分复杂多样,具有一定的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这就需要我们做相应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的处理。如果没有做出妥善处理,一方面这些垃圾会侵占大量土地,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进而破坏生活安全,影响社会和谐。而另一方面,垃圾中又可能含有多种有用物质,可视为一种资源,如果能将其中的有用物质回收利用,不但能有效解决当今资源短缺问题,还可有效的的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因此,垃圾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妥善处理垃圾问题是人类迈向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校园垃圾分类的意义重大。


(图片来源:互联网)

随着校园现代化建设的提升,作为校园人群中的主体——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教学课堂中,师生们更多的拿起了手机、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学生的购物方式的多样性、电子化,从商店购物走向了淘宝、京东商城、飞牛网上商城等电子购物的方式;学生的生活节奏加快,部分学生饮食主战场从校园食堂走向了外卖点餐。随之产生的废旧电子设备、快递包装盒、饮料瓶、剩余饭菜等校园垃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Part 01校园垃圾分类概述

1)校园垃圾的涵义

在校园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为校园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校园垃圾资源分类回收的意义

防止环境污染,减少校园垃圾量,推动资源回收再利用,以提升环境质量,培养垃圾减量化、资源回收的正确观念及习惯,落实校园环保教育。

3)校园垃圾的组成

校园垃圾的来源为宿舍、食堂、校医院、学校办公楼等,其中,宿舍和食堂为校园垃圾重要生产点。校园垃圾来源以及种类具体如下:

宿舍:C6):废弃文具、废纸、食品包装袋(早餐)、饮料瓶、果皮、未食用完的食物等实验楼(如环境楼、逸夫楼):损坏的仪器(如烧杯,试管)、饮料瓶等 一次性碗筷、果皮、饮料瓶、食品包装袋、废弃纸质书籍、废纸、塑料包装袋、衣物、电子设备、废电池、快递包装等教学楼(如C4

食堂:剩饭剩菜、塑料袋、纸巾、饮料瓶等体育馆:饮料瓶、纸巾、损坏的体育用品(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学校的建筑工地:建筑垃圾(如砖头、泥沙)、一次性碗筷等

校医院医疗垃圾(如针头)

学校办公楼:废纸(试卷、废旧报刊)、果皮、食品包装袋等

4)校园垃圾分类现状

当前校园垃圾分类主要存在的问题:每日产生垃圾量大,种类多;垃圾分类投入少、实施难;分类意识薄弱;学校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薄弱等。

(图片来源:互联网)

Part 02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实施对策


1)全面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实现废物利用最大化

学校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学校每年重点工作的一项,分派给相对应的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如制定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度计划,并对相关各部门、学生等进行监督、考核。

当然,这就需要:首先应完善垃圾分类额硬件配置,如设立一定数量的可分类的垃圾容器,这样既可方便方便投放垃圾,对保洁员的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其次,对于有害垃圾(主要为废弃电池、废弃温度计和灯管),我们可以采取以班级、办公室为单位进行回收的方式将有害垃圾回收集中处理。第三,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减少垃圾对校园环境的二次污染。

2)大力进行环保宣传,提高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意识

在完善了垃圾分类的硬件配置后,针对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能源危机感,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宣传。广大师生和在校工作人员,既是垃圾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更应是垃圾公害的治理者,可以通过引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来有效的治理垃圾公害。学校应该将垃圾分类回收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去,通过教育改变师生的卫生习惯意识,使垃圾分类行为真正融于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垃圾分类走向正规。

(图片来源:互联网)

最终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校园垃圾尽可能的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实现资源化管理。

Part 03上海高校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上海最新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显示,20211-8月,全市高校100%达到了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与2019年相比,相关评分有大幅上升。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有两年,垃圾分类如何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沪上高校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志愿服务等,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的垃圾分类实效和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双提升。

1)垃圾分类成新生入学“必修课”

如今,上海高校均已将垃圾分类纳入新生入学的“必修课”,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校新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收到一份同步寄送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内容。开学后,各高校的大学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机构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师生垃圾分类意识。

复旦大学的新生大礼包中就有一份《复旦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公约》。在入学教育环节,学校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录制垃圾分类专题视频、举办垃圾分类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强化广大新生的分类意识,学校还在入学考试中加入垃圾分类测试题。

同济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公共通识选修课,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团队讲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还从社会治理角度,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当下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

上海建桥学院不仅将垃圾分类编入新生报到手册,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发放,还将垃圾分类纳入课程体系。2020年起,垃圾分类被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形势与政策课,大一新生形势与政策课的第一讲就是垃圾分类专题。

2)智能化设施改造,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沪上高校有半数以上在暑假期间对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智能化垃圾分类设施改造,提升校园垃圾分类效率。

上海交通大学新建四分类垃圾厢房;复旦大学添置智能垃圾箱、次氯酸消毒除臭设备;同济大学建造了新的垃圾分类一体式压缩站;华东政法大学安装湿垃圾减量处理装置、垃圾压缩机、雨污水分流等设施。

同济大学还通过“互联网+”的全新手段,实现可回收垃圾的减量化、规范化、数据化。师生可以把适宜循环利用的废弃物用来兑换积分,也可以投放废电池、过期药物等有害垃圾。目前,校园中33台回收机,每年垃圾回收量超过820吨,全校师生每年通过积分到账、微信提现的方式结算金额达82万余元。

3多场景实践育人,全方位打造“绿色校园”

高校的每一处场景都是思想的传递,也都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在上音校园里,改造后的垃圾集中投放厢房变身“旧料别院”,配上休憩座椅,与校园绿化融为一体。湿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处理,让这里闻不到一丝异味。今年以来汾阳路校区产生的湿垃圾已实现“零清运”。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侯立玉接受采访时说:“校园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是思想的传递和文化的表达。垃圾分类减量是全方位打造‘绿色校园’的重要举措。”

据悉,上海63所高校112个校区的垃圾分类已实现第三方测评全覆盖,相关部门每季度、每半年对所有高校开展综合评审,并向全市公布测评和评审情况。

今年秋季学期正式上线的“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还整合了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时数据,各高校每月的垃圾分类情况一目了然,为垃圾分类政策制定和各高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图片来源:互联网)

推行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不仅可以解决垃圾公害,更具有超越事情本身重大的意义,这就是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周围一片,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号召公民积极参与。当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低碳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低碳环保才能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


来源:垃圾分类行业俱乐部

*本文内容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垃圾分类行业俱乐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后台,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