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25 8620 3351
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关于深化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9-12-26

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城市管理工作空前重视。习总书记近期对城市管理做出重要指示:“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面对城市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显然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深化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和人居环境。本文从我区城市管理现存的短板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模式,创新创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手段,力争创成国内领先、省内一流、全市第一的城市管理“样板示范区”。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1、体制机制运行不畅,组织体系仍待优化。从市级层面看,城市管理事权下放不彻底,全区尚有10余条主干道的综合管护由市级管理部门负责,但市管道路、景区、河道以及公路管护责任却交给滨湖区,管理权责不统一,导致市管区域问题悬而不决。从区级层面看,虽然我区成立了城管委,负责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高位协调。但从运行情况看城管委的指挥协调作用需进一步发挥。各镇(街道)开展工作主要依靠属地城管办、城管中队,社区对城市管理的投入不足,一线监管作用发挥不理想。从横向部门看,城市管理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利用,部门之间信息互通不及时,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每年要承接1200起涉及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案卷,由于中心无法协调指挥区职能部门,导致大量问题转不出去,处置不了,大量堆积。

2、难点治理方向不明,管理瓶颈仍待突破。一是违建拆除遇瓶颈。虽然我区对新增违建始终采取高压整治态势,但受到开发商私自许诺、小区物业源头失管等因素影响,商品房小区特别是别墅区历史性违法建设较多。鉴于历史违建市级主管部门尚未有明确政策规定和处置措施,导致我区存量违建清理遭遇较大阻力,影响了全区违法建设治理进度。二是违停查纠有死角。停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小区停车资源不足(如金色江南等小区),学校、地铁口、农贸市场周边停车设施缺失(如青山、稻香等农贸市场),导致部分道路成为“马路停车场”。大部分小区内部道路、背街小巷缺少违停查拍道路代码,由于缺少执法震慑导致小区出入通道长期被违停车辆、僵尸车霸占,形成管理死角。三是景观项目无特色。我区现有6大综合体、2大片区和20条道路组成的特色夜景照明亮化项目,但由于缺少专业维护,全区除商业综合体项目以及少数落实市场化维护的道路以外,大部分亮化设施处于失修失管状态,亮灯率不足50%,设施完好率低位运行。在精品街巷塑造能力上不强,背街小巷整治不舍得投入,道路改造和包装出新项目未能融入滨湖特有的山水文化和历史底蕴,项目“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特色,整治改造后长效管护水平较低,环卫设施、管护人员投入不足,整治成果未能有效巩固。

3、管理成效持续向好,但三大突出问题难解。一是邻避效应难以规避。我区每年产生垃圾约29万吨,年增长率超8%,与省、市下达的年垃圾减量5%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但在垃圾减量过程中,受到我区生态保护红线长,可用建设用地少等不利因素,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频繁遭遇选址难,多处餐厨垃圾处置站建设未能完成目标任务。居民出于身体健康、人居环境和资产价值降低等因素影响,对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垃圾转运站和处置站建设存在强烈的排斥情绪,投诉举报不断。二是破窗效应“如影随形”。一些管理部门不注重常态化管理,过度依赖突击整治,忽视前置管理,形成了大量历史欠账。如垃圾未落实日产日清导致部分区域变成“偷倒场”,小区内的乱搭建没有第一时间拆除导致沦为违建“重灾区”,无证摊贩不及时制止导致形成“马路菜场”。“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由于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引发的 “破窗效应”成为了城市管理瓶颈问题。三是潮汐效应根深蒂固。今年我区已经查扣共享单车约6500余辆,查拍各类违法停车2.5万余辆,但朝九晚五共享单车的“潮汐堵”,上学高峰接送车辆的“就学堵”,逢年过节外地车辆的“景区堵”依然困扰着我区的交通出行状况。近年来我区新增了公共停车泊位1.2万余个,但车位资源依然紧张,部分主次干道到了夜间就成为马路停车场,背街小巷道路长期被社会车辆、僵尸车霸占,停车难、乱停车的现象比较突出。

4、创新管理手段不多,治理成效仍待提升。一是智慧化程度偏低。在无锡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区数字城管建设起步早,基础好,但信息化手段运用程度不高,资源整合共享不够,急需补齐短板,培植新的优势,推动智慧城管建设。二是一体化水平不高。当前我区环卫保洁管理主体过多,隧道、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交通护栏和人行天桥等城市设施分属不同部门清扫保洁,保洁质量差距明显,经常出现道路、绿化带内的垃圾轮流“搬家”,存在“多把扫帚扫不净”的现实困境。三是常态化机制不全。主次干道与背街小巷管护质量“两极分化”严重,安置房、老新村和背街小巷普遍缺少专业管护队伍,卫生死角多,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无证摊贩治理手段单一,缺少疏导措施,无法为管理对象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出路。

5、建管并重意识不强,配套设施仍待健全。一是城市设施短板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满足不了需求。新建商品房小区周边设施布局不合理,缺停车泊位、农贸市场、垃圾收集房等设施,导致乱设摊、乱停车、乱倒垃圾屡禁不止;主次干道排水不畅,梅雨季节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部分城市亮化设施缺少专业维护,亮灯率不高。二是绿化布局急需调整。道路绿化景观千篇一律,树种单一,缺乏特色;道路改造频率过高,绿化苗木还未长大便“推倒重来”,导致绿荫覆盖率不高,树龄普遍不长。开发商代建绿地失管形成大量空秃地,虽然我区已经完成复绿废弃地约7.2万平方米,但仍然存在3万平方米失管绿地,6.8万平方米废弃地。三是公厕革命任重道远。公厕布点不合理,部分公厕导向牌、标志牌不清,导致公厕利用率不高。公厕提档升级进度缓慢,一类公厕数量较少,男女厕位数量比例有待调整,内部设施普遍老化,露天粪坑、旱厕仍有存在,急需加快改造步伐,改善如厕环境。

二、我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目标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城管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导致的管理“缺位”。必须着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协同,让改革创新成为城市管理下好“绣花功夫”的源头活水和内生动力。

工作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的城市管理必须立足于“高品质美丽湖湾区”的总体定位,牢固树立“推动城市发展从大拆大建向精致经营提升”的工作路径,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为抓手,以建设“洁美、畅通、智慧、文明”城区为目标,持之以恒抓好城市精细化、智能化、常态化管理工作,努力打造体制合理、机制健全、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为滨湖区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奠定环境基础。

三、下阶段我区城市精细化管理重点工作

1、强化城管顶层设计,用好城市精细管理“指挥棒”。城管体制机制改革是深化推进城市精细管理的前置条件,必须进一步明确城管委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决策指挥地位,全面理清部门间职能交叉、主体不明的责任边界,解决城市管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突出问题,形成全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机制。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城管委办公室力量配备,从城管委成员单位中抽调骨干人员联合办公,从“挂牌机构”转为“常驻机构”,充分发挥城管办高位监督和协调指挥作用,让信息流转更畅,问题处置更速。二是划清管理边界。逐级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的层级责任,合理划分管理责任边界,实现“无缝隙”管理。细化城市管理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运行机制。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将城市精细化管理责任履行和绩效情况列入区各级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制订科学的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制度,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活力。

2、推进平台多网融合,按下体制机制改革“快捷键”。整合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和优势,形成跨部门联动机制是实施城市精细管理的重要支撑。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区级平台资源、监控资源,集中技术优势,人力优势,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让城市管理合力更强。一是一把扫帚扫到底。在具备条件的社区(村)试点实施环卫保洁一体化改革,将现有单纯的道路清扫保洁模式升级为覆盖道路、绿化、护栏、天桥、三乱保洁等内容的综合清扫保洁模式,实现“墙到墙、边到边”无死角保洁,将“多把扫帚”变“一把扫帚”,让环卫保洁一个单位管到底。二是一个平台管到底。将公安、城管、旅游、交通、水利、环保、民政、市场监管和应急管理等多部门管理平台进行归口合一、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共享、互联互通,逐步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综合治理一体化智能平台,实现一个平台、一套系统管城市。三是一支队伍干到底。加强城管委成员单位间的跨部门联动,建立一支联动管理队伍,设立一批联动管理岗亭,实施一批市容“灭点”项目,实现违法行为“零容忍”、巡查管控“零盲区”、行政执法“零交叉”,责任追究“零宽容”,精心种好城市管理“责任田”。

3、巧用信用体系网络,打响违法建设防控“组合拳”。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大背景下,违法建设治理有望走出困局,我们将借力城市管理信用等级考核试点契机,充分发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积极作用,有效遏制违法建设的持续蔓延。一是事前管控到位。健全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违法建设防控网络,及时发现制止新增违建。小区物业严格履行违建监管职责,严禁实施违建的施工人员、车辆、工具和材料进入小区。二是事中抄告到位。对照《无锡市违法建设治理办法》相关要求,建立违法建设即时抄报制度,将在建违法建设及时抄告至各职能部门,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企业不得为其提供服务,国土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房屋交易或抵押登记,市场监管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营业执照,必须等待当事人消除违法行为后方能恢复服务。三是事后惩戒到位。对违法建设作出拆除决定后,当事人拒不执行的,列入征信系统并接受联动惩戒,对失信组织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限制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和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对失信个人限制享受落户、就学、出行等社会公共服务,让失信人寸步难行。

4、缓解停车供需矛盾,树好停车秩序治理“风向标”。在全区社会车辆保有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治理停车供需矛盾不能一味靠堵、靠罚,必须刚柔并济“堵疏结合”,在配齐配足停车泊位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加快扫除停车障碍。一是新增一批公共停车泊位。加强建成区、老新村、学校、医院、景区周边停车设施建设,确保每年新增一批公共停车泊位,建设一批老新村改造泊位,设立一批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停车桩。二是盘活一批闲置停车设施。内挖潜力改造现有设施建设停车场,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增建公共停车场,强化新建住宅停车泊位配建,严格实施“租售并举”,让闲置地块用起来。三是开放一批社会停车场所。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库,尝试实施错时停车并对外开放,允许取得相应收益,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引入智慧停车系统,落实停车信息共享,促进停车供需结构趋于合理。四是整治一批违法停车乱象。将全区背街小巷列入违停查拍道路代码,加大小区内部道路违法停车整治力度,对侵占消防通道或长期违停的僵尸车进行强制拖离。落实共享单车总量控制,加装车辆标识,加强潮汐期间共享单车管理,对废弃、破损和违停共享单车实施全面清理。

5、做优分类体系建设,打好垃圾综合治理“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强调:“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面参与,上海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办好。”在当前全区人口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落实垃圾减量唯有实施源头分类和再生利用,我们将在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体系上下功夫,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将垃圾无害处置“变废为宝”。一是做好前端分类。提高全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将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从小区延伸至学校、工地、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和农贸市场。成立200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挂牌上岗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准确投放。定期向居民配发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袋,宣传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知识,提高全区垃圾分类准确率。二是干好中端收运。源头管控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收运市场,严禁无运输处置资质运输队伍上路收运垃圾。提高垃圾专运车辆密闭性能,做到运输过程“滴水不漏”。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购入一批餐厨垃圾专运车辆,更新一批生活垃圾收运车辆,落实一批建筑装修垃圾专运车辆,设立一批有毒有害垃圾分拣中心,全面实现垃圾分类收运。三是建好终端设施。规划前置,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站作为新建小区验收的必备条件,合理配置建筑垃圾、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规范建筑垃圾消纳场和转运站、餐厨垃圾处置站日常运作,加快建筑垃圾、大件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逐步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全量焚烧,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全面提升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水平。

6、补足长效管理短板,跑出城市设施建设“加速度”。硬件设施达标是城市精细化管理运行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环卫、市政、绿化设施建设,补足城市管理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的短板,让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更有底气。一是高标准建设环卫设施。完成新改建公厕21座,适时提高一类公厕比例,消灭露天粪坑及旱厕。推行“厕长制”管理,探索“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外免费开放本单位公厕。更换垃圾收集桶3000只,果壳箱1200只。二是高规格调整绿化设施。新增城镇绿化50万平方米,实施2万平方米空秃地补绿,新建2个小游园,创成3个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全区城镇绿化覆盖率超37%。持续开展道路绿化“微景观”改造,落实5条道路行道树专项整治,完成1万棵高大乔木修剪,打造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三是高水平筹建景观设施。以打造城市特色空间、提升道路形象品位为目标,分批开展主要道路景观秩序包装出新,开展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做优建筑路夜景亮化改造提升工程项目,打造全市夜景亮化工程示范点,营造赏心悦目的城市夜景。四是高质量维护市政设施。启动全区市政设施安全运行检查维护,完成区管道路雨水管道、出水口清淤疏通,重点整治易积水路段,减轻城市“内涝”影响。开展区管道路中修工程,实施桥梁结构性检测和病害维修工程,更换一批梁桥护栏和防沉降窨井盖,确保市政设施功能完备,管理精细。五是高起点规划疏导设施。对市容市貌管理中常见、易发的占道设摊行为,在不影响市容、交通和群众生活前提下,设置时段性便民疏导点。安置一批手工艺人,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设置一批夏令瓜果临时疏导点,解决瓜农卖瓜难题;开辟一批自产自销农产品专区,缓解执法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推进我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随着我区城市化率的逐年提增,特别是在滨湖区成为无锡市“中心城区”的大背景下,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多的在完善功能、打造精品、突出特色、规范管理上做文章。伴随城市发展重心的调整,城市管理必然要朝着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无锡城市形象代言人的标准来做提升,但就当前城市管理的投入、资源配置情况来看,显然离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急需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资源倾斜。

一是政策支持。建议通过各种途径,呼吁上级部门尽快制定、修改、完善一批城市管理领域的法规、规章,增强法规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下放管理事权,理清市区两级管理权责关系,切实保证城市管理有法可依。强化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依法高效处置城市管理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城市管理有法必依。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实现城市管理违法必究。

二是资金扶持。建议加大城市管理运行资金的扶持力度,落实环卫、市政和绿化综合管护逐年增量经费,提高背街小巷包装出新、智慧城管项目应用、城市亮化改造、固废设施建设等城市管理重点工作经费,足额保障优美环境合格区建设经费,让城市管理底气更足。同时我们也将精打细算,多元投入,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减轻财政压力。如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争取降低罚没款返还基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公厕改造等项目实施。

三是资源倾斜。建议进一步配强队伍,执法队员实现招录满编,城管队员按照万分之五人口配比要求进行招录,进一步提高环卫工人、城管队员的工资待遇。建议调剂全区各职能部门、镇(街道)闲置编制,对城管执法队伍进行适当扩编。增加男性执法人员招录比例,解决一线执法队员男女比例日益均衡问题。

四是优化队伍。以提高能力素质为目标,以加强作风纪律为抓手,全面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基本素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精神作风,打造一支力量强、素质优、纪律严、专业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城管铁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督察制度,让执法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关心关爱一线城管干部职工,多为基层工作人员撑腰鼓劲,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作者单位:滨湖区城市管理局 秦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