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新闻热线: 025 8620 3351
工作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咬定青山”方得“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19-12-31

春节假期,围绕“拥抱垃圾分类新时尚,建设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对垃圾源头“怎么分类、怎么收集、怎么运输、怎么处置”进行“全链条”调查研究,总的感到各级党委政府把垃圾分类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加以引领,作为新时代“三大攻坚战”的硬仗来打持久战,用爬坡过坎的坚强意志,扛起重大政治责任,不为眼前利益所惑,以“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的行动,推动垃圾分类治理力度形成宏大阵势,呈现扎实推动,稳步向好势头,让老百姓看到变化,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明显短板和矛盾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下功夫解决。

一、垃圾分类治理的现状与发展

“垃圾要分类,资源不浪费”,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建立分类“闭环”系统建设,将垃圾分类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捆起抓、用劲推,看长远、谋全局。

1、垃圾分类宣传耀眼醒目、阵地扩大。春运间,在码头、空港、车站、高铁等处,垃圾分类公益广告、短视频等随处可见。居民小区、公园景区、主次干道、休闲步道等处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分类指引、知识海报等耀眼醒目,内容丰富,引人驻足。垃圾分类知识进入政务微博、报纸网站、景区解说、驾照“消分”题库等,创作的分类歌、环卫舞、顺口溜等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垃圾分类治理宣传,融入市民生活,体现区域特色,取得了从“理念”“政策”层面,深入到“方案”“操作”层面,深入人心。中央驻苏媒体和省、市媒体分三次集中采访垃圾分类,宣传好经验好案例。省住建厅举办了首届“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品设计大赛”,被评为2018年省“十大科普传播活动”。南通市《垃圾分类很重要》群口快板公益视频刷爆社交圈,市民看到后“真走心”、会“照着做”。

2、垃圾分类设施标识清晰、覆盖引导。与市民随聊得知,江苏实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分”,南京、苏州市实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分”。垃圾分类回收桶颜色区别明显,标识易懂;公共场所垃圾收集容器设计美观,分类存放指示清晰明了;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有害垃圾等收运车辆密闭规范、涂装有别、标识清晰,作业时段、收运组织、线路运输,服务便民,易于群众监督。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宿迁等城市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到70%以上。

3、公共机构率先垂范、作用突出。党政机关、高等学校、国有企业等公共机构带头落实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有“非抓不可”的政治站位,保持咬定“一抓到底”的定力,出台“抓紧抓实”的方案,更加坚定“抓出成效”的信心,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干部职工懂标准、会分类、会投放,成为垃圾分类的时尚人、示范者、排头兵。省在南京、无锡、南通、淮安分片召开公共机构等单位垃圾分类推进会,跟踪调度时序进度,落实工作责任,对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进行考核。2018年省政府划拨2亿元引导资金,奖补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据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计,党政机关参与率95.3%,高等院校参与率在90.7%,高级中学参与率在74.2%,国有企业参与率在83.4%。去年,南京市启动对公共机构进行垃圾分类治理专项执法行动,对某保险公司开出首张行政处罚告知书,处罚1000元,起到了警示作用。

4、激励参与分类治理模式多样、稳步推进。“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市场运作”主导下,垃圾分类呈现多种治理模式。有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专业公司进驻住宅区,指导发动生活垃圾分类机制;有业主、社区、物业三方共治,与二次分拣互补的垃圾分类治理机制;有环卫企业定时放置、定时收集、定时收运服务机制;有物管单位与企业签约,对小区生活垃圾包分、包收、包运收集机制;专业企业承包,采用“互联网+垃圾分类”,用计量方式对居民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进行量化、实时监测、反馈结果,登录“一户一账”,自助“智能积分”,用“积分”换物、兑现、保洁、洗车等服务,让垃圾分类“物”有所“值”。据统计,2018年全省有垃圾分类小区8197个、单位1.48万个,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8550吨/日、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416吨/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235万吨/年。

二、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短板与原因分析  

群众对垃圾分类治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困惑问题,对分类治理流程、资源利用、设施运行情况不了解、知之不深、心存疑问。有的认为前端“分类细”,担心收运体系“跟不上拍”,有“混装混运”的现象,制约终端“设施”建设;有民“访”民“闹”的“邻避”问题,逼停环卫设施建设的问题;再生资源回收不畅通,“多网融合”的共享共治作用不明显。归纳有以下原因:

一、培育垃圾分类治理理念存在短板。居民垃圾“不分类”“分错类”“不常分”,“分不准”“投不准”“弄不懂”等普遍存在,垃圾分类准确率、投放准确率、收运专业率亟待提高。在“垃圾分类示范区”调查,志愿者与100名受访者互动,知晓率60.3%,参与率在83%左右;居民日常会做垃圾分类率71.1%,对分类垃圾箱的使用满意率在54.2%,居民直言分不清“什么可回收、可循环利用”占37.6%以上,仍依赖“引导员”“辅导员”“监督员”,进行“二次”分类。智能监管手段跟不上,缺乏对“不分类、难收集、不好运”的垃圾全流程把控、全过程追踪溯源、全时段品质在线识别。亟待改变 “一袋装”、物业“一桶混”、环卫“一车运”、末端“一起烧”“一块埋”等现象。引导群众参与分类“习惯培育、自觉参与、行动养成”的文明素养,还远远在路上。

二、主导垃圾分类治理格局存在短板。有的认为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环环相扣,是政府“兜底”的“民生工程”,与百姓关系不大。有的社区、街道等基层单位认为垃圾分类是群众做的事,环卫部门的活,物业应尽的责,缺乏推进分类治理的正能量,对改变禁锢陋习,有畏难情绪。有的企业认为参与垃圾分类治理,需要“政府准入、群众支持”,自己“说不上话、插不上手、使不上劲”。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群众参与”互动格局、远未形成、效果难显现。

三、构建垃圾分类治理制度存在短板。垃圾分类治理是解决生态、生存、生活的前提。走访了解到,创新制度引领落后,存在环卫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案例很多,没有体现“大事大抓、特事特推”的考核“重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不明显。96.2%的受访者希望以行政区为单位“划片治理”、“连片考核”、“成片推动”,到群众中寻找决策伟力,把垃圾分类治理的责任“网格化”,把考核监管责任传递到各级党委政府,营造上下“同步干、联动推、共治创”的社会氛围远远不够,管长效的制度不完善、还任重担远。

四、推进垃圾分类治理能力存在能力短板。群众对“垃圾围城”很反感,垃圾分好“类”、归好“类”的垃圾品种,难买卖、难运送,难交易、难处置,线上回收、线下处理服务平台难“融合”,分流分类垃圾还未做到应收尽收、全量处理。存在收运不配套、回收不协调、处置不协同、设施不衔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网络体系功能弱化。从权威部门了解到,镇江、泰州、昆山、常熟、丹阳、海门、丰县等地垃圾治理能力普遍不足。南通、泰州、昆山等地垃圾飞灰难处置。

三、垃圾分类治理对策与建议

垃圾分类是绿色发展一种理念,也是一类产业,更是一场文明培育行动,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铸造标识性的生态发展优势。按省政府“垃圾不出县”的治理要求,围绕“群众参与面广、分类设施到位、资源循环利用、减量效果明显、处置能力充足、生态宜居发展”目标,坚持“全球定位”,对标找差,补齐短板,拿出“刀下见菜”的实招,强势推动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把江苏创成垃圾分类治理“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一,坚持政治站位,创新推动机制。坚持把垃圾分类治理摆上战略位置,建立高位协调机制,通过抓“一把手”、“一把手”亲自抓,实行“党政同责”,集聚领导力量,配强资源要素,从难处入手,向短板发力,用实干作答,构筑志愿者、物业、居委、百姓齐上阵的推进机制,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强“金山银山”的“价值”。

第二,强化系统思维,补齐能力短板。突出紧盯问题、解决问题的导向,目前各地垃圾房、转运站、压缩站、运输车辆、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填埋场、焚烧厂等基础设施“欠账多”,坚持用系统思维,聚焦主要矛盾,统筹好“强富美高”与“环境友好”的发展关系,化解“邻避”问题,着眼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来谋划“补短板”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牵头部门尽责,配合部门不牵制,走需求程序顺过,施工不停滞,社会各界支持,让基础设施项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通道。

第三,履实监管责任,增强落实定力。垃圾分类是责任和义务,政府和和社会对垃圾分类的态度要鲜明、导向明确。按“公共机构强制化、高档小区智能化、一般小区便民化、无业小区兜底化”的思路,要履实党委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守土有责担责,敢于直面矛盾,善于攻坚克难,一抓到底、抓实见底,向树“窗口”、栽“盆景”“开战”,杜绝“花架子”“假把式”“翻烧饼”,夯实党政机关、街道社区、住宅小区、企业单位等垃圾分类治理责任。

(作者系 江苏省住建厅 薛继业)

联系电话:51868977(办)18851155800(可加微信)

友情链接